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,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,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。信息化时代,数字技术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数字化无限互联、动态协同的特点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提供了契机。
利用数字化赋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,重点在“协同”,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等多元主体能够共同融入的空间和平台,形成各方主体相互联动、相互作用,形成互补、协同与合作的“合力效应”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发展,要求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,注重创新引领、生态变革,打造个性化、终身化、网络化、便捷化及智能化的“五化”教育体系,构建一个时时可学、处处能学、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。具体来说,应从数字化平台建设、体系创新、环境创设三方面发力。
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平台。通过教育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平台建设,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。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社区,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,建设即时、泛在、精准的数字化育人传播网络,构建网络化、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。使用畅通的现代化渠道,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共同愿景,凝聚教育合力、达成教育共识,形成畅通有序的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。教育部门要会同社区、妇联等部门,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,以文字加视频、音频的方式呈现通识性课程、专题课程、个性咨询课程、亲子活动课程等课程形态,以满足各类家庭家长的需求。
构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数字化体系。探索“互联网+教育”,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,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,丰富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,大力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,以教育数字化增加学校家庭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新供给。比如建立“中小学在线学习中心”,依托空间汇聚各类终端、应用和服务产生的数据,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,构建作业智能管理及设计应用模式。教育部门可与博物馆、图书馆、音乐馆等携手,合作编写相关数字教育资源包。整合馆校等多方资源,力求为学生提供独特的美育体验、科技教育等。比如设置“博物馆在线”,以更加直观、便捷的方式,引领学生突破时空、地域限制,实现“云”上畅游博物馆,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。
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学习场。在“互联网+”、人工智能时代,教育场域正在迅速扩大。探索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,构建全程、全方位的教育,以及智慧、协同、共育的学校家庭社会数字化学习场,是科技赋能教育的必然选择。应发挥互联网优势,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机制和平台,发挥学校老师作用,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推行家校互动模式。以“五大思维”创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学习场: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“用户思维”,内容简约可视化的“简约思维”,顺应时代变化的“迭代思维”,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的“大数据思维”,善用现有平台共建共享的“平台思维”。
【作者:刘正华 单位: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。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“现代技术支持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”(批准号:22YBJ29)成果】